跳至内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到底孰优孰劣,哪个更有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呢?为什么在疫情期间,亚马逊股价涨幅会比阿里高出两倍以上?这到底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未来升值空间更大?还是有其他因素抑制着阿里的股价呢?
疫情期间,亚马逊俨然已成为人们购物或打发时间的必选网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于这家公司也是情有独钟。自3月中旬触底后,亚马逊股价便一路上扬,目前较3月份低点已上涨大约52%,4月中旬以来也一直在高位盘整。亚马逊周一收盘涨1.17%,报2,471.04美元。
相比之下,阿里股价的表现就没那么耀眼了。从3月23日的低点到目前,阿里股价只上涨了21.5%。不仅如此,该股最近已处于下行压力中。阿里周一收盘跌0.4%,报206.57美元。
这种股价走势上的差别,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作为阿里的主场,中国目前的疫情隔离措施已基本解除,而在亚马逊老家美国,各种限制措施才刚刚有所松动。
为了解两家公司的真实现状,本文试图从估值、增速和盈利能力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知名财经博客ALT Perspective认为,从数据看,阿里巴巴在许多方面都轻松胜过了亚马逊。
市销率是科技股最为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过去三年间,亚马逊的市销率攀升了25.5%,阿里巴巴则下滑了45.5%。大体来说这意味着,过去几年,阿里巴巴变得更“便宜”了,而亚马逊却是越来越“贵”。
无论基于通用会计准则(GAAP),还是非通用会计准则,阿里巴巴的往期市盈率和预期市盈率都位于21.4倍-34.2倍的健康区间,而亚马逊的数字全都是三位数。投资者也许会说,亚马逊很看重对未来的投资,可阿里巴巴难道就不是一样吗?
更为稳妥的做法是,可以将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作为判断市盈率是否过高的衡量标准。按照非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得出的数据,阿里巴巴的PEG指标为1.2,亚马逊为3.1。
另外,如果从市净率来看,亚马逊比阿里巴巴要“贵”三倍。
可能有人认为,在对比两家公司时,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更能说明问题,而且也更“干净”。没错,亚马逊的34.3倍的确更合理,但这个指标依然高于阿里巴巴的25.6倍。
从股价与现金流比率来看,阿里巴巴可谓再下一城。与亚马逊的30.6相比,阿里巴巴的18.9低了不是一星半点。
另外,还有一个指标没有在表格中出现,但也很有意思,就是两家公司的营销开支相对于收入之比。营销开支可以反映出公司为增加收入而付出的努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营销开支上涨可能也意味着收入增长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就营销开支而言,亚马逊呈现出上升趋势,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在过去五年的营销开支则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无论是从价值型投资者还是成长型投资者的角度看,亚马逊似乎都比不上阿里巴巴。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何亚马逊的股价涨幅在疫情期间比阿里高出两倍还多?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的增长空间更大吗?还是说,有其他因素在抑制阿里的股价?
先看最近的一个热点,就是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个法案的通过似乎加大了阿里被摘牌的可能。而股东最担心的莫过于,一旦被摘牌,给他们的回购价是否公道。
其次,投资者眼下更担忧的是,在事态明朗之前,这一法案是否会压制阿里巴巴的市值。毕竟,过去两年来阿里巴巴的股价表现确实没有那么亮丽。
针对投资者的这一担心,阿里首席财务官武卫进行了回应。她在最近一期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阿里巴巴将密切关注该法案的进展。她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投资者既要了解法案可能引发的问题,更要了解阿里巴巴的会计操作是怎样的。
她解释说,阿里巴巴财报的准备过程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要求。自1999年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一直接受香港普华永道的审计,而香港普华永道的审计标准是受到美国普华永道总部监督的。
不仅如此,武卫还指出,自2014年阿里上市以来,一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备案,以高标准的透明度要求自己。信任是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之一,透明与坚持诚信是与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的基石。这些年来,阿里始终努力发展长期业务,遵守所有适用法律,致力于为客户、员工和投资人创造价值。所有提高透明度的法律,阿里都会努力遵守。
换个角度看,特朗普政府想要保护美国投资者,这个做法是没有错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一家在美上市公司遵守了现有法规,那么对于持有这家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而言,美国国会应该不会做有损于他们利益的事情。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能对白宫施加影响的阿里大股东也会向决策者提建议,阻止他们实施不利政策。而且,即便《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得到实施,其中还包含一项“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监管要求”的规定, 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可以利用这段充足的时间解决分歧,寻找共同点。
考虑到政府干预对公司运营的影响,投资者更应该关心哪家公司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呢,是亚马逊?还是阿里?
2018年,为了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力度,包括阿里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以及京东的京东钱包均受到波及。
不过,这些举措似乎并没有阻止支付宝运营方蚂蚁金服的发展脚步。在监管政策收紧之前,蚂蚁金服的估值约为1500亿美元,今年1月,按私下股权转让价格计算,该公司的估值已升至2000亿美元。
到目前为止,政府方面似乎还没有什么政策会对阿里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有关亚马逊与政府或法规冲突的新闻却频频见诸报端。
不难看出,疫情的爆发为亚马逊、微软和其他一些知名科技公司带来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
例如,由于短期订单数量激增导致工作量加大,加上安全标准和员工待遇堪忧,亚马逊接二连三发生罢工事件。与此同时,美国已有13个州的司法部长致信亚马逊,要求获取员工的新冠感染及死亡数据。他们还要求亚马逊提供证据,证明该公司的确在遵守有关带薪病假的法律规定。
亚马逊的麻烦还不止于此。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已要求该公司对使用第三方卖家数据的问题做出解释。
作为亚马逊的掌门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已被美国总统特朗普视为“政治上的假想敌”,这让亚马逊也遭受了一些可能的不公平待遇。特朗普曾暗示,有可能采取行动来纠正这种由科技巨头和社交媒体一手掌控的不合法局面。
近日也频频有消息传出,美国政界准备对科技巨头采取反垄断行动。此前《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司法部和一些州正准备对谷歌提出反垄断诉讼。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都有着强大的执行力,这也成就了他们的今天。两家公司又十分注重对未来的投资,都希望能确保成功的延续。
虽然围绕阿里的不利说法最近有所增加,但是和阿里相比,美国投资者的本土情结可能已导致亚马逊的估值大大高于应有的水平。面对监管收紧和反垄断方面的担忧,亚马逊并非太平无虞。不仅如此,越发强烈的员工不满情绪也是它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尽管阿里也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但无论从估值、增速,还是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阿里都胜过了亚马逊。阿里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云计算服务、电子导航、食品外卖等诸多领域,目前仍然处在领先地位。如果投资者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阿里巴巴似乎是理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