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明哥“跨境电商之东南亚列国志”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最新2021年末东南亚跨境电商基本面》,文末将附链接。
本着乐于分享的人道主义精神,此系列我将一些重要数据倾情、和盘托出,外加精美图表点缀,但愿能获得读者点赞、关注、转发。
中、印、东南亚主要经济体人均 GDP 比较
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印度等国自2008年~2020年历年人均 GDP 数据整理如下:
亚洲主要经济体人均GDP
从 2020 年人均 GDP 看,泰国、印尼、菲律宾还落后中国 8 ~ 13 年,处于中国 2008 年到 2013 年水平。
这于东南亚跨境电商来说,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因为 GDP 代表一国经济水平,人均 GDP 近似反应该国国民消费水准。
2020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10450 美元,已经上到“万美元”这个段位了,马来西亚稳居该段位已达 10 年之久。未来,预计两国会较长时间处于这一相持段位。
新加坡人口基数少,人均 GDP 处于发达国家之列;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均 GDP 过低。二者暂不在话下。
综上来看,东南亚跨境电商,马来西亚最适合我们研究。
虾皮马来西亚站销售价格如何?
马来西亚人均 GDP 长期领先中国,最近 2 年被中国近似追平。国内的电商环境以及消费水准,我们是有所感知的。
试问:马来西亚电商市场情况如何,好不好做?
单纯以人均 GDP 论,马来西亚电商消费水准应该与中国近似甚至略高。
所以,做马来西亚市场,比做亚马逊不及,但比做国内淘宝、拼多多不说强一些至少应该差不多。
是这样吗?
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再来看一段数据。
这段数据非常宝贵,统计了2021年10月份 Shopee 虾皮马来站全站共计超过2000万件商品的各个价格区间的销售占比情况。
可以看到,在大量样本下,虾皮马来站的价格呈现一道漂亮的“长尾曲线”。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虾皮马来西亚站,超过72%的商品,其售价在11RM(马来币)之内;超过90%的商品,其售价在 31RM 马来币以下——折合人民币才47块钱。
看到这个数据,被虾皮“官逼”或者被培训班忽悠着、吭哧吭哧上 SKU 的小白卖家们,笑了:
“价格天花板这么低,累死累活一单挣个几块钱,这后头还有希望吗?”
从销售价格占比看,马来西亚跨境电商沦为“劳动密集型”电商无疑。
插一句,什么是“劳动密集型”呢?
有虾皮马来站卖家朋友聊到:“一开始不成单,后来单多的人都烦死了”——用频繁的劳动力投入,赚取低货值商品的低价利润,就是劳动密集型。
密集的劳动力投入,赚不来多少利润,还不能轻易停下来,当然烦死了。
马来西亚电商消费水准,到底如何?
人均 GDP 与中国近似的马来西亚,其电商行业却直接落得一个比国内电商劳动密集型更“低一层”的劳动密集型。
纵观全球电子商务趋势,在疫情的催化下,整体都处于激发、上升的态势之中。
中国卖家背靠强大的制造业,有很多市场可选择。
那么,马来西亚的跨境电商,还值不值得国内卖家做呢?
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下一个问题——马来西亚电商消费水准,到底如何?
值得说明的是,上文 以虾皮电商平台价格来定义马来西亚电商消费水准,不是十分准确。
另外,笔者没有亲身实地调研马来西亚的消费水准,暂时没有足够时间搜罗更多数据,来分析该问题。
所以本节问题,保留给未来继续求证。
(如有结论,我会直接更新在这里——虚位以待)
马来西亚消费水平佐证
尽管没有确切的消费水平数据,我还是找了另外2组数据,来佐证这一问题。
大家知道。马来西亚电商平台中,虾皮流量排名第一,但虾皮非本土电商。
所以我找到马来西亚排名最靠前的本土电商 PG Mall 和 Lelong。看看这两个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分布情况又是如何。
2021年1月数据,PG Mall 月均流量:2,795,125;Lelong月均流量:1,095,175
全站数据暂时没法拿到,我们假设平台的首页商品,代表整个平台的“气质”。
那么,拿平台首页的商品价格,就能近似反应全站情况。
所以,我总共统计了3个平台首页的商品价格,(商品数量为60~170不等)制成下图:
虾皮马来站 & PGmall & Lelong 价格区间占比
大家将鼠标或者手指头,移到上面的图表上,就可以看到:
-
在(31, 101]这个价格区间,马来本土电商 PG Mall(本土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三)商品分布比虾皮马来站要多。
-
马来本土电商 Lelong 在(31, 501]这个价格区间,占比不少,达 46.63%。
这张图还能反应更多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价格策略
虾皮马来站,以整体更低的商品售价,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流量。
2021年1月数据显示,虾皮马来站一家平台的流量,是 PGmall 和 Lelong 二者之和的近10倍之多。
那么,虾皮马来站价格为何如此之低?
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卖家的低价输出。
平台价格低,受益者是平台消费者以及平台本身。
但从卖家群体看,这种拼价格无异于一种内耗。
开一句玩笑话,国内不仅向东南亚输出了商品,还向他们输出了一种叫做“卷”的东西。
事已至此,欲跨境东南亚,以求在“众卖林立”之中获得一隅,作为卖家的我们,就得绞尽脑汁想方案、做优化……
那么,作为国内小卖、微小卖家的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价格策略呢?
越低当然越有竞争力,但是会把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的地步。
总体上来说,我们先看一国GDP或者说其国民消费能力,然后看不同的平台定位,再看该平台的价格分布,最后看我们自己能拿出什么样的产品组合。
本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策略,而偏重与数据层面调查分析。
最终的策略,或者说各显神通的,还是咱们卖家自己。
共勉!
笔者不久前才开始研究东南亚市场,以上分析尚有诸多认识不全面、不准确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出。
另外,上述图表都是静态的,无法查看各节点的具体数据值。我之后会给出我的个人网站(目前还在工信部备案中...无法访问)方便大家看图表数据。
有一篇关于东南亚跨境电商更为全面的分析,请戳
版权声明:联系作者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未经作者同意擅自转载,作者保留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