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杂谈


最近大家都很关心亚马逊大火的问题。我也很关心,虽然了解不是很多。关于生态方面的影响,知乎上肯定有很多大V讲的比我专业多了;巴西当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看新潮沉思录的文章就写得很好。

我讲点不一样的,我从人类学角度写一点通俗易懂的杂谈。

 

(1)“万物的灵长”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人类是地球之癌”。我对激进环保主义并不是特别感冒,不过当代生态破坏的问题确实很严重。归根结底,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

但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总是如现在这样紧张,这一点人类学很有发言权。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古代中国人就讲“天人合一”——更好的例子是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现在已经大大减少,几乎要消亡的“原住民族”——人类学就最关心也最喜欢研究他们。

现在的中国人喜欢讲进步论、进化论,这个是我们的近代史加在我们脑中的印象。读者也许会觉得原住民生活很落后,这并不一定对。别的不说,在和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倒是可以好好学习一下他们。

亚马逊杂谈 -1卷福也演过哈姆雷特

西方人说“人类是万物的灵长”,这种说法至今仍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赫然写着。为什么觉得人类是万物的灵长?这种思想其实起源于基督教,圣经旧约创世纪,上帝造亚当的神话大家都熟悉,亚当最开始就是耶和华造出来替他管理万物的。

亚马逊杂谈 -2
一副宗教绘画,描绘圣经创世纪的故事

上面这个是神学解释,那么宗教人类学的解释是怎样的?人类学把农业分成两种,一种是园艺农业,一种是集约农业。园艺社会(horticulturesociety)里面,女人经常是主要的劳动者,男人往往负责打猎、战争,但不常是种植者。集约农业社会呢,一般来说男人是最重要的劳动力,比如中国古代就是集约农业社会。这两种农业社会区别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园艺农业往往是母系社会(但不一定是母权的,更接近平权),集约农业一般是父系、父权的社会;其二是,园艺农业因为农具少,强调让作物自然生长,强调生态,集约农业对土地和作物的干预更多。所以前者讲求和自然和谐,后者更喜欢“改造自然”(比如都江堰)。

亚马逊杂谈 -3

特罗布里恩德人,美拉尼西亚的母系园艺农业民族

我们知道,旧约是古代犹太人写的。犹太人最早是阿拉伯沙漠里面的游牧民族,游牧社会很多是父权的,比如伊斯兰就是这样(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同源的民族);后来犹太人进入迦南地,征服了当地的园艺农业民族,自己也学会了园艺农业,这段时期,犹太人转而崇拜一个女神;再后来,人口过度增长导致新月沃地的土壤肥力下降,战争频繁。犹太人又变成了牧业、集约农业混合,并且是团结起来组织战争的民族(应对来自非利士人的威胁),所以,犹太人最后变成了一个父系、父权并且是喜欢改造自然的民族了。“耶和华”和《旧约》就是这个时候被他们创造出来的。

再后来,基督教吸收了犹太人的旧约,又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罗马人基本上也是牧业和集约农业混合的民族,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占据了现在西欧的地盘,接受了基督教,也学会了罗马人的生产方式。所以基督教里面关于“人类是万物的灵长”这个想法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2)印第安人

和西方人不同,印第安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这并不是说印第安人天生就知道崇敬自然,也不是说他们在历史上不曾破坏自然环境过。据我们已知,北美洲一万多年前的克洛维斯文化很可能就是因为把大型动物杀光了而衰落的(新仙女木事件也是一个原因),玛雅文明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破坏环境而衰落的。但是,存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在适应自然方面就很有经验了——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形成了一种恰好能适应自然的文化(这方面,进化论者可以看到他们喜欢的“适者生存”)。

亚马逊杂谈 -4
克洛维斯文化,以捕猎巨型动物著称

印第安人有很多很多民族,讲不完的。现在就不跑题了,讲一讲亚马逊的印第安人。其实亚马逊的印第安人也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咱们简单说,就拿图皮人举例子。

图皮人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一千年或者几百年左右,逐渐地征服了亚马逊地区,把说杰族语言的另一群印第安人赶到巴西高原的稀树草原上去了。欧洲人刚到南美洲的时候,对图皮人的社会印象非常好,他们有很精致的文化(当然,是热带雨林风格的)。蒙田记载的名言“酋长的特权就是打仗时走在最前面”,这句话就是蒙田采访的一个图皮族酋长说的。

亚马逊杂谈 -5

图皮人的现代后裔。她很可能有黑人混血

图皮人,以及其他许多亚马逊的印第安人原住民,是园艺农业的。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他们的生产方式最适合亚马逊地区。简单说,就是刀耕火种。

 

(3)刀耕火种

我们对刀耕火种有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这种方式很破坏环境。国内很多对亚马逊大火的报道,也都提到了这个词。但是,刀耕火种和这次的大火性质完全不同。我们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事实。

一,野火和次生演替在森林里是比较常见的自然的生态过程。

二,这种园艺农业种植方式比较简单,而且种植出来的食物不是作为商品,而是自己食用的。因此无法供养大量人口,所以人口密度低。

三,种植过程不用到化学肥料,也不用农用机械。

亚马逊杂谈 -6

一个亚马逊原住民部落

典型的,亚马逊印第安人风格的种植园是这样的:

部落或村庄在有经验的长者指导下点火。风向、树林的潮湿程度等都很重要,要保证植被烧的比较彻底,又要避免火势太大不受控制。在烧出一片空地之后,妇女们现在空地中央堆一个土堆,把番薯、木薯等薯类作物的块茎插到土堆里。然后在外围种上一圈甘蔗和玉米,再在外围种上其他木本作物或者香蕉树。有些民族还会在作物上放养一些白色的木蛆(补充优质蛋白质,但不是鸡肉味,是椰子味加黄油味)。

这样以后,原住民就基本不管这片园地了,任它自由生长,定期来收获食物即可。这片园地会逐渐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覆盖,大约五到七年后,最后可收获的作物都已被演替,再过几年,这块土地恢复到接近原生林的状态。

这种刀耕火种的优势有哪些呢?

一,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当少。原住民过着很安逸的生活。

二,通过模拟自然的野火和次生演替过程,整个园地是生态的。

三,通过轮作,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通过复杂的间作,在园地内形成一个微生态系统,避免作物单一导致的对环境的破坏。

四,生产量/投入比相当高。机械化集约农业的生产总量虽大,但需要投入大量能源,在能量效率上反而是不经济的。

五,园地在数年后即恢复自然状态,对雨林没有永久破坏。

亚马逊杂谈 -7

收获甘薯

 

(4)巴西“开发”简史

巴西得名于红木。砍伐红木也是葡萄牙人最早开发(掠夺)这块殖民地的方式。美洲的城市和国家往往都“缺乏历史的深度”,在这方面,巴西是典型的。巴西的地理条件“不太好”,虽然国土广大,但是很多地方不适宜殖民者开发。北方的亚马逊雨林自不用说。巴西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的滨海地带(如里约热内卢这样的滨海城市),但是,由于巴西地盾的存在——简单说就是巴西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都是高耸的悬崖,缺乏港口和适宜农耕的平原,也没有像中国的黄河、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这样适合船运的大河——从滨海地带向巴西内地的开拓很困难,交通成本很高。巴西西南部和巴拉圭接壤的地方是沼泽地,中部的巴西高原是相对干旱的稀树草原……

看得出来,巴西广袤的国土上,缺乏能发展出“现代文明”的土壤。如果读者了解美国加州的淘金热,那么,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巴西的“开发”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淘金热——短暂、狂热,以及热潮过后的一地狼藉。巴西曾经是西班牙白银的运输通道,曾经也有过虚假的淘金热和钻石开采潮,曾经是欧洲革命时期没落贵族的逃亡地……巴西的开发过程有着仿佛是热带地区特有的短视。

亚马逊杂谈 -8

西班牙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秘鲁的银矿减产也许是明亡的原因之一?

对亚马逊雨林最早的“开发”即是砍伐红木。后来又变成橡胶林。和当代的橡胶林不同,粗放的橡胶采集对自然的破坏并不大。通常来说,采胶工人是个体户,他从当地集镇的放贷人那里购买所需的工具和生活必需品,然后一头扎进雨林。清晨,采胶工人从营地出发,沿途在每一棵橡胶树上划一个口子,绑上一个收集装置,绕一圈之后,再从第一棵树开始,回收流出来的橡胶,直到晚上,把所有橡胶树都处理好为止。他还需要在夜间对采集到的生橡胶做一些初步加工。此外,他还得时常外出打猎。看得出来,采胶工作比园艺农业要辛苦的多。

我们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粗放”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小,但生产力较低;“现代”的生产方式产量大,但环境破坏严重。这一点,无论是对农业还是橡胶业都是一样的。

亚马逊杂谈 -9

有人跟我争橡胶林是“绿色沙漠”。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产量大量去除杂草,橡胶林又怎会没有水土保持能力呢?问题的关键不在橡胶本身,而在于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正是为了供应商品化的需求,为了供应全球市场,才必须调整生产过程,这才会无视环境。

到了20世纪,由于合成橡胶的出现,以及在东南亚引种橡胶的成功,国际橡胶价格的下跌,巴西野生橡胶业变得越来越无法盈利。结果,河运公司很快控制了整个橡胶业,形成了河运公司-地方放贷人-采胶工人的三级结构。最后,粗放的橡胶业整个地消失了。

亚马逊杂谈 -10

农垦才是雨林破坏的直接推手

现在,对亚马逊雨林的“开发”以“现代农业”为主。木材业先把一整片森林砍完,然后农业地主跟进机械化农作(如种植大豆),而这一切往往都在国外资本的控制之下。在农场中工作的农民,他们既没有种子技术,也不掌握农业工具和机械,甚至不了解完整的农业技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

现代农业对雨林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亚马逊地区降雨丰富,大豆之类的作物根本无法保持水土。由于温度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跃,土壤肥力并不高。在现代农业的摧残下,土壤肥力下降得更快。而农民为了避免土壤肥力下降,又要大量使用化肥,其副作用是土壤生态的彻底改变……不出几年,这些土地就很难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这种对生态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5)政治经济学

很多报道都提到现任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我对此人也是最近才有所了解。大概整理了一下。他对这次亚马逊大火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他对印第安人非常不友好,在社交网站上多次声称印第安保留地和雨林保护区是欧美人的阴谋。认为印第安人人口不多,占据了广大的土地,有必要驱逐他们。

其次,中美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大豆增加关税大家都知道。中国去年进口了很多巴西大豆(青岛港从巴西进口总量增长了近一倍)。巴西地主急需扩大产能,于是“博朗普”趁势推出了鼓励开垦林地的政策。地主们欢喜疯了,纷纷烧林种地……机械化的集约农业毁林烧林和印第安人的生态农业可不是一回事。要不是国际舆论的影响,巴西总统对这次大火恐怕会继续装作不知道——毕竟这就是他想要的。

现在很多人群嘲巴西。博尔索纳罗拒绝了马克龙的捐助计划不假,他接受了英国的捐助也不假,但很多人说这就是巴西人在帝国主义面前“真香”,这个就很没有道理了。博尔索纳罗拒绝马克龙,是因为后者声称巴西对亚马逊没有主权——这种话一下子上升到政治高度了。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我们国家并不是没有遇到过西方粗暴干涉内政的事情,大家也都很愤慨,为什么在巴西这件事上面就会选择性失明呢?

亚马逊杂谈 -11

亚马逊杂谈 -12

马克龙和博尔索纳罗的推特骂战不能忽略政治因素

我觉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太不了解了。很多人讲到巴西,只知道亚马逊、足球和桑巴——我们还没有帝国主义,就犯了帝国主义病。我们把第三世界国家看作是静态的他者,是被观赏的、把玩的旅游目的地,对其了解停留在刻板印象的程度。很多人觉得,有些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来保护地球,既然不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妨大喊一声“亚马逊是全人类的亚马逊”这样的口号——这种思维和马克龙如出一辙。

很遗憾,地球虽然是全人类的地球,但亚马逊是巴西的亚马逊(严格来说,整个亚马逊流域也包括了其他周边国家的一部分领土)。既然巴西是一个主权国家,亚马逊是巴西的领土,既然国家仍然是地球上政治运作的主要形式与规则,我们就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如果强调生态环保就可以越过巴西的主权插手它的内政,那就叫国际道德绑架了。

 

(6)人类的未来

归根结底,巴西人“需要”烧雨林,这个需求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的。我们说特朗普是民粹总统,博尔索纳罗也是民粹总统,为什么老博看上去比老特更没有下限呢?因为民粹主义反映的是中下层愤怒民众的非理性声音,其主张往往是反全球化——既然如此,要问为什么巴西的民粹主义更极端、更没有下限,去看看巴西人民的生活就知道了,去看看巴西的中下层是不是比美国的中下层更绝望、更愤怒——答案是肯定的。

亚马逊杂谈 -13

里约的贫民窟。话说孟买的贫民窟已经成为了新的西方背包客旅游打卡胜地,真是一言难尽......

饥饿可以让人失去理性,在绝对的饥饿面前,环保是没有意义的。这不是说,巴西的贫民是烧林的生力军。博尔索纳罗和烧林的巴西地主们确实就是帝国主义的买办和代理人,他们只是承诺分给贫民一点残羹冷炙罢了。民粹政治家因为贫民的狂热粉墨登场,上台执政以后却不见得事事都是为了他的底层粉丝们。

问题出在巴西,问题的症结却不仅仅在巴西。资本主义全球化才是整件事背后的真正推手。我们不能说,全球化是好的,然后就忽略它的双刃剑属性。

有的人可能会问,难道我们只能任由亚马逊这样被烧毁吗?我觉得,并不,但我们不能采取一个幼稚的态度。什么是政治幼稚?政治幼稚就是故作聪明,还过度理想化。我前面说了,国际政治仍然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在没有形成新的模式以前,我们不能跳出这个框架去天马行空地幻想政治。比如说,某城市的年轻人最近就酷爱跳出一国两制的框架去实践他们的“政治理想”,明眼人都知道他们会是什么下场。解决生态环保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智慧,这不是靠谈谈理想、喊喊口号、挥舞道德大棒就可以解决的。

人类的未来还是有可能有希望的,加强联合国的协商机制可能是一个方案,一带一路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案。不管怎么说,未来是建立在当下的现实基础上的,要谈一带一路,就不可能绕过“还没有一带一路”的时候,要谈国家协商合作,就不能忽视国家还不能协商合作的状态。想要没有额外成本地把一国的意志强加给另一国,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将来更不可能。

亚马逊杂谈 -14

我支持一带一路

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不应该太悲观,也不能过分乐观。最后用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书里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当我们看到人类今天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时候——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实践的结果,我们可能会想:我们是不是已经跨过了某个关键的门槛,从此文化开始落后于这些问题了呢?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对于后面的几代人来说一定是黯淡的,但如果向他们许诺一个玫瑰色的、科幻式的未来一定会到来,却是不负责任的,至少根据目前这些证据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