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诉讼?反倾销?高额罚款?
中国品牌出海之路不易,这些年,国际官司打了不少。有些坑,踩过才会懂。当然,只有一边坚持走下去,一边反思、总结和分享,前方的路才可以更稳固而长久。
那些率先出海的企品牌,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即将出海的品牌,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防范风险?
中品网“丝路品牌行动”带你探访一带一路沿线国上的法律专家,为品牌出海者支招。
观点一
品牌布局 需考虑全球化
法律专家:TCL集团紫藤运营项目总监 董新蕊
专家背景:曾任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十余年,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方面有丰富经验。紫藤知识产权集团孵化于TCL集团,覆盖范围已扩张至欧美、日本和以色列等全球专利运营活跃的地区。
不久前,柬埔寨国家反假冒伪劣委员会主席米奇·索帕纳到访茅台。双方代表一致表态,将联手共同打击国际市场假冒伪劣茅台酒。品牌保护这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新命题。
董新蕊律师认为,茅台等中国知名品牌在海外被侵权,主要是三种场景:第一是被国外公司在海外注册,第二是被中国其它公司在海外注册,第三是被代理商或销售商通过抢注行为获得产品的总代理权或度假代理权。究其原因都是企业没有做好海外商标的布局规划。一旦被侵权,企业应毫不犹豫,坚决启动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纷纷拓展国际业务,面临全球市场,在商标、域名这些知识产权,保护的都是先注册者,一旦在国外被抢注,企业就得花费重金买回或者只能“改名换姓”,这会给产品推广造成高昂的代价。
品牌出海,企业应做好哪些保护工作呢?董律师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市场未动,商标先行。商标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出海必须要高度重视,否则极易遭遇商标抢注纠纷。因此企业应事先对潜在的海外市场进行商标注册布局,将品牌布局作为自己海外市场战略的排头兵,为产品推广开山铺路。
这一点,一些全球知名品牌就非常重视商标的国际注册。例如“可口可乐”、“奔驰”、“麦当劳”、“柯达”、“欧米茄”等均在150多个国家申请注册,并取得商标权;“松下”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注册。
第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建立品牌侵权预警机制。通过商标与品牌侵权监测预警系统,即使发现国外侵权风险并采取措施制止,将维权成本降至最低。在侵权人抢注商标未注册成功之前,维权费用是很低的,一旦被抢注成功,则在诉讼或谈判上花费的维权费用将会成倍增加。且对于争议商标涉及的产品,许多国家禁止使用,对于产品销售也极为不利。
第三,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法律维权当仁不让,多种策略可以考量。(1)获知对方侵权后应立即发去律师函,同时启动诉讼程序,坚决维权。(2)通过谈判协商手段解决纠纷,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节省效率和成本。
观点二
被尊重,请先建立自信
法律专家:德和衡律师集团合伙人 刘一民
专家背景:执业十七年,现为中国及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英国皇家御准仲裁员协会会员。在中东、欧洲等地区代表中国品牌处理过多起仲裁及诉讼案件,在跨境基础建设领域有丰富案例。
不久前,一家知名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东胜诉,不仅没有拉低其在整个行业的口碑,反而一战成名,让合作伙伴对其刮目相看,后续在商务方面也更加规范而顺利。
德和衡律师集团合伙人刘一民向中品网表示,赴海外发展的基础建设企业实际上已不再是拼体力的脏活儿累活儿承担者,而在技术、设计、管理方面凭借实力越来越让海外合作方发自内心地认同。“已经到了建立品牌的时候,要让别人尊重,首先应该先建立自信。”
他为中国建筑企业在“走出去”提了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 作为总体承包项目的企业,要敢于和业主谈判,维护合理权益。目前海外基建项目大都遵循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标准规范,这是行业内可以普遍接受的,可以在这一范围内争取正当权益。总包方一定要认真了解承包时的相应法律条款,想清楚哪些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不要轻易接单。(中国企业这方面的血泪史不少啊!)
第二, 总包商善待分包商,合理分配利润,才能让这一行业良性运转。如果在某些细节条款上难以达成一致,可以让商务、法务人员反复去谈判,只要合理,就值得去争取。
第三,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企业的施工理念及管理要进一步提升,适应国际规则,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能力才是中国品牌建筑企业的软实力。
第四,就事论事,不要怕讲道理。遇到问题,不能迷信非正规手段,而要敢于维权。看起来最艰难的路,也许是最简单的,因为它最规范,所以更容易走通。
观点三
投机,其实风险更高
法律专家:兰迪律师事务所主任 刘逸星
专家背景: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政法学院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擅长海外投资,国际间重大争议解决,并购重组,跨境交易;为零售、互联网等多家国际国内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对印度、美国、孟加拉、印尼、菲律宾、尼日利亚、缅甸、尼泊尔、越南等市场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并有成功案例。
“最近,至少20家以上的中资企业咨询委托我们团队申请牌照或挂靠印度NBFC业务(印度P2P业务),而绝大多数都是火急火燎地希望马上付钱马上开展业务。”刘逸星律师对中品网表示,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当我们对潜在商业风险再三提点劝阻时,却屡屡被刚愎当事人武断喝止。”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印度NBFC所存在的风险。
首先,跨国小贷业务要达到年回报率30%以上,基本是天方夜谭。欧美资金成本比我们低很多,不可能不抢这类业务;
其次,印度金融体系本身资金奇缺,连本土好企业的稳健抵押贷款都极难,被挂靠企业承诺给中国投机资本放大几倍的流动资金,就是一个违背常识的弥天大谎;
第三,所有交易架构,形式上看似有共管账户的安全保障,其实在客观结果上都是将中资几千万资金存入异国他乡陌生人的账户;
最后,只要资金一旦汇入印度人掌管的账户,可能会有去无回。印度没有诉讼期限,任何涉外诉讼都可能审理五到十年,举报诈骗的刑事纵使立案成功,95%以上都可以立刻取保候审,案件也可以延宕拖沓几十年。
据介绍,印尼的一家“著名”金融机构已经以类似的方式诈骗了中国企业数亿美元的资金,目前已经爆仓。与此同时,兰迪律师团队的几十位中印律师深耕印度四年,为中国品牌提供服务,没有看到一家中资控股的NBFC在印度经营成功。
结语
中国品牌出海,不仅代表企业形象,也同时代表国家形象。以产品品质取胜、实际业务打响国际品牌才是正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想投机牟取暴利,反而风险是最高的。
编辑:谢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