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贸易战再次升级,8月23日中国为了反制美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5078个税目、约75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首次对美国原油加征5%的关税,9月1日开始实施。没想到,第二天美国就宣布原计划于9月1日实施的新一轮对华加增关税由2000亿美元增加至5500亿美元。消息发出后,媒体都惊呼“特朗普已疯了”。
特朗普甚至还发出了警告“美国企业要撤离中国”,试图要求美国企业切断与中国的联系,此举立即招致美国企业界的猛烈抨击“特朗普没有权力迫使美国公司离开中国”。
在特朗普叫嚣着“要让美国企业回到美国”时,讽刺的是,通用不仅关闭了在美国及加拿大的七家工厂,还将会在中国和墨西哥工厂增加生产,特斯拉已在中国上海在大兴建厂,而中国企业也成功出海渗透到美国本土。
正当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之时,近日,一部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投资、Netfilx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出现在大众视眼。这部纪录片,似乎成了奥巴马反对他的继任者特朗普一系列政策的有力反讽。奥巴马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投资这部电影”时,说道“我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唤起大家的好奇心。”也许,这份好奇心在于,这部涉及中美贸易的电影,可以从中美企业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看到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美国工厂》讲述的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后,制造业逐渐衰落,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原福特汽车玻璃工厂关闭,5000多工人失业后,在2016年迎来了新的主人,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玻璃厂,成为中国制造业在美投资最大的企业,解决了当地1500多人的就业,很多原厂老工人很高兴能够重返工厂。
福耀玻璃从1992年就开始进入美国,1995年在美国建立仓库。在1995年-1998年亏掉1000多万美元后,曹德旺才发现“原来在美国卖玻璃是服务业,生产出来再分销出去,就是跨行业了”。曹德旺那时候就很清楚,美国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汽车巨头,美国市场对福耀来说会很重要。
2014年福耀准备在美国大规模投资的时候,曹德旺通过调研发现中美在制造成本上有很多差异:首先,中国有增值税,美国没有;其次,美国的能源价格比中国要低,天然气只是中国的1/5,电只有中国价格40%,汽油只有中国的一半,同时运输和物流成本也很低。曹德旺在当时就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的言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福耀要在美国建厂,甚至有人声讨“曹德旺要跑了”。
上面那些条件,再加上美国当地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足以吸引曹德旺在美国建厂,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办厂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人。不仅是因为美国的人工成本很高,工人效率低下,更多的是来自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和碰撞,甚至是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中国企业和美国工会组织的斗智斗勇。尤其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化过程中,是否成立工会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
在福耀美国工厂刚成立时,曹德旺就明确提出不希望在福耀成立工会,虽然福耀在中国也有自己的工会,但从影片《美国工厂》中可以看出,两种工会的形式和工人拥有的权利明显是不一样的。曹德旺很清楚,一旦美国工厂成立工会,工厂的盈利就没法保障,可能也就待不了多久。
在发生多次工人罢工后,曹德旺对这个美国工厂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出于尊重按美国的方式和规则来办厂,到后面换掉美国高管团队,改用中国人来进行强势管理。2018年福耀美国工厂实现了盈利,似乎用业绩堵住了很多人的嘴,也实现了曹德旺想在美国建立中国工厂标本的想法。
福耀美国工厂的工人之所以罢工就是因为他们开始加班,之前舒适的生活方式被打乱,他们无法接受。美国工人和中国企业主要矛盾集中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问题上,福耀可能更多代表了中国企业在高增长、全球化过程中,“追求效益第一位”的普遍商业规则。《美国工厂》中,福耀通过加薪、聘用反对工会的咨询公司劝说工人等方式,最后工人在投票中以高票领先成功反对成立工会。显然是,中国的实用主义打败了美国的享乐主义。
虽然因为福耀所在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具备普遍代表意义。而福耀在美国成功投资建厂,也说明全球的商业规则在发生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渐渐地制定规则。
主动改变才有商业机会
特朗普寄希望于重振美国的制造业,甚至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招揽外资,而富士康在美投资的案例却又活生生的打了特朗普的脸。
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特朗普亲自参与并给予厚望的威斯康辛州富士康美国液晶面板工厂,富士康计划投资100亿美元,招收1.3万工人,被特朗普称作“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易之一”,现在却面临着难产的困局。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家工厂经历了收缩、被取消、重新出现的各种传闻,显然富士康在美国投资遇到了问题。而其中一个被更多谈到的一个原因是当地缺乏专业工人。
对于美国企业来说,他们深知美国的创业投资环境是怎样的,所以更不愿意回到美国。
当2018年中美贸易战已打响时,马斯克还是毅然决然地要在中国建厂。自特斯拉成为首个外资独资在上海建厂的海外企业后,马斯克便表示,“要深挖中国市场,在中国生产更多汽车”,甚至还表示要把特斯拉总部建在中国。
图片来源网络
当前,特斯拉的中国项目已进入量产的倒计时阶段,根据特斯拉的计划,特斯拉上海工厂第一期将于今年夏季完工,总年产能目标为50万辆。今年底,上海工厂将开始量产Model 3车型,明年产能会大幅提升。
虽然,中美互加关税势必会影响到特斯拉的营收,但马斯克深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占据特斯拉全球销量的20%,他不可能舍弃中国市场。
当然,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下,部分美国企业无奈选择要离开中国,将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但是有趣的是,一些美国电子企业的零部件和原料还是需要从中国来进口,显然一些美国企业已离不开中国。
而中国,尤其是这两年有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出海去拓展海外市场,像小米、滴滴、今日头条这些企业大多都选择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因为这些地区运营成本较低、市场动力充足,而美国市场几乎成了逐渐被放弃的市场。再加上美国对中国一些企业的制裁,包括中兴、华为在内的很多中国企业都选择远离美国。
特朗普想通过关税来制裁中国,遏制中国的发展,来提振美国经济,但却没发现或去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只能是让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对美国市场稳定、投资者信心和美国就业造成影响,而这种后果更多可能让美国消费者来承担。
《美国工厂》让我们看到了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企业在本地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当然即使福耀美国工厂实现了盈利,可能不同文化差异的管理问题还是存在,不过没关系,制度解决不了的就用技术来解决。在《美国工厂》结尾,福耀提出要在工厂装备多个岗位的智能机器设备,也就是有一部分工人将失去工作机会。而随着物联网以及工业自动化的不断推进,工业领域在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人面临失业。未来商业,不主动改变,就可能面临被动淘汰,工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