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集团,要求全员微信朋友圈卖货,目前微商平台日销1000万。苏宁,更是要求员工全部参与苏宁推客、苏小团、云店小程序的社群销售,人均2单保底,且金额达到1000元以上。
拉了一下数据,小程序生鲜蔬菜类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一时间朋友圈除了沙雕段子和马赛克就是各种商品的大卖场,各种裂变的分销平台闪亮登场,风起云涌。

“即使是独立思考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所描述的群体心理,不断地被循环印证,无论是个体的C端还是理智的B端都招架不住这波疫情带来的焦虑。
我认识的那位投了三十几个O2O项目的某基金合伙人到现在都还没缓过神来,那时起也有各样的运营大师收割了不少智商税。疫情期间,上网时长被动拉长,消失的线下消费场景,让原先的流量池被疫情按下“暂停键”,只能被迫另起炉灶。这让前两年名噪一时的私域流量卷土重来,网上又冒出来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专家,教B端怎么搭建私域流量池的。假使天下武功出“得到”,打出来的套路都一样哪还有什么高手呢?

终究来说什么样的模式都围绕着基本的五个竞争要素,价格,产品,渠道,运营,品牌。只要有一方面做得好,其他的就自然来了。
风险与转型:天下苦“阿里”久矣,公“疫”引发的私域化需求
“我们已经知道私(peng)域(you)流(quan)量(mai)很(huo)重要,请告诉我,怎么开干吧?”这是最近听到无数小微企业卖家讲的对多的一句话。
公域和私域非常大的差异就是,公域流量就是一个广告买量的逻辑,算的是投产比。而私域流量在完成第一次用户引导之后,可以重复使用,后续成本几乎为零。
不要对标题误导,跟阿里没有关系,私域流量的兴起本质上是目前公域流量越来越贵,而不得不去做的转型,电商平台、外卖平台或者其它一些互联网平台,都普遍面临流量成本过高的问题。对应的,平台商家要想获得更多的流量支持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流量成本,而流量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分配起来可能不一定公平,而线上的流量又太集中,马太效应极强,追逐流量的成本只会不断增高。

你是不是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但过去几年的流量红利和增长的惯性,也让大家过于关注短期变量,而忽视了很多长期价值。随着成本变高,转变为更注重精细化运营的转化效率。产品的同质化、多元化、信息冗余的今天,对于品牌来说,主动搜索的平台型电商离用户稍远了些,私域离用户更近,想到这里就为微博感到遗憾。私域流量就像一种另类的订阅制电商,所处的社群就相当于个人订阅的某种服务。通常离用户更近,互动更频,回购率较高,可以直接掌握目标用户的喜好数据,获取较好的现金流。所以各大平台、品牌商重视私域流量也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
这剂双“双黄连”不一定有效:为什么你朋友圈卖不动货?
从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从主动变为被动,质量大于数量,场景大于流量,留存大于拉新的时代,只有人、货、场这三者都对了,才能形成有效的成交和转化。现在连楼下的水果店都开始搞社区和会员电商了,而且社群很有活力,但有的社群玩不了多久就“凉凉”。一共说话的不超过5个人,其中可能还有2个是托。

我没学过什么私域流量的成功学,但是常识告诉我,能够被批量模仿的成功,大概率都难成功。但被拉进群教育的次数就太多了,对于这些社群怎么死的,需要警惕什么,多少有些许体会。
例如现在要模仿Costco的云集,多年前也是主打社交电商,那时还没罚958万元,更没上市,出现了多少个云集群,到现在所剩无几,而且里面全是小程序、广告。
我妈此前买海鲜加了店家组织的海鲜群,如今店还在,老板没换,只是群已经一年多没声音了。去年老妈为了拿拉人奖励,我被充人数拉近的某电商折扣群,最后连群主都喊累了,里面全是对价格感知度不高的生鲜和不知名小家电,要么就是劲爆款化妆品,代购……你都懂的,反正是一单都没转化我。
现在不只是小微商家,连阿里的淘小铺,京东扶持的芬香电商,也是借助微信社群、朋友圈人脉进行S2B2C模式变现薅微信这个流量黑洞的羊毛。这些以微信群为主要形式的社群经营,主要通过熟人关系链的圈层打通。从个人体会来看,自己加过的几个社群死掉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邓巴数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同理,在一个社群,没有共性的联结,插不上话,甚至连打开的意愿都没有了。例如主打同城配送的海鲜店,餐饮本是高频的,但海鲜却不是(身体也遭不住啊)。

相反,一些专门针对写字楼、医院等场景的送餐群却做的热热闹闹,成功绕开美团饿了么的封锁圈,这说明服务类别、消费频次、人群定位、范围定位的重要性。

电商购物折扣群,也是目前最多的。通常就是和京东比比价,主要就是把自营那22%的京东抽成当成返利,变成消费陷阱,也不管需不需要,价格便宜变成了购买动机。另外一种是当用户有某种需求时,主动询问群主是否有相关的折扣券,还有就是提供什么值得买的优惠福利,到目前还没见过“长寿”的折扣群。各种红包口令、折扣券在群里刷屏,一会一个@所有人让人不堪其扰。

商品信息繁杂无重点,长期以往就是下一个微商,群里人感到厌烦,群主自己长期见不到佣金也坚持不下去。邓巴数很好的证明了微信群的有效沟通对象是有限的,而内容应该更精准一些。人是一个处理信息的系统,信息过少不敷使用,过多同样有害。各种红包折扣群想一口气把故事讲完整,但最后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除了微信群以外,app、小程序、网红主播带货其实也是私域流量运营的主要阵地。然而,成功案例少见,更多的是炮灰,头脑发热般的跟风最后可能只是交一份“智商税”。

看完失败的教训,我们再来看看成功者都有什么共性。成功的私域流量运营方法不一,也没什么可模仿的,但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明确。
都说不要给别人贴标签,但是你的网络行为早已被各大平台标注。成功的案例,例如完美日记、小红书、B站等,它们的特点是“标签”圈层化,不再是传统微商般KOC的私域流量,而是标签化建立真正属于品牌的私域流量。连接行为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连接”程度是关联强弱的基础。品牌、KOC与流量之间是在需求维度、交互维度、兴趣维度、信任维度上建立联系,这四个维度叠加在一起就是成交量的增加。缺乏感情色彩的销售,流量很难被私域化。
基于“标签”圈层文化的社群营销,有共同的爱好,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关产品自带感情色彩。这类群体往往会主动给别人“种草”的机会,就像一些喜欢二次元的人群会关注一些手办、漫画,然后会为这些东西买单。同理,我周边的朋友要去买海鲜,做出海边长大的我,自然会更被信任一点。

单纯的只是拉个群、发个朋友圈,品牌、KOC与用户的关联度非常弱,私域流量不是微商的改头换面。要么是品牌粉丝,要么是KOC粉丝,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私域流量。要么品牌找准自己的品牌人设,例如二次元社区、美妆社区。要么KOC做好自己的人设,例如李佳琦的“男闺蜜”形象、薇娅的“邻家大姐姐”形象等。
商品无非满足人们三个层面的需求,使用需求,感官需求,精神需求。要么能做到多快好省,要么能做到稀缺性或满足精神需求。通常电商把商品和陈列分成了:流量款、主推爆款和补充款。
流量款,顾名思义就是承担最大化流量导入作用的商品。用户的第一次购买体验,它所应该承担的是以下的几个核心作用:
-
价值认知。它应该是市面上,大家对价格有相对清晰的认知能力的商品,让用户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感受到高性价比的体验,对平台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
普适性。它是一个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并且需要相对高频。这样商品推荐和用户产生需求的时机才比较容易对接。
-
它最好是一个能够诱发用户后续传播的产品。

这个部分的早期价格定位也很简单粗暴,分享给大家一个小诀窍:
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品类,随机抽调用户的价格感知,让他们具体说一个价格,然后看在你现有的UE空间里,有没有机会做到低于他预期价格的30%。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社交电商会选择拿水果、海鲜、进口食品等品牌性不够强,价格不敏感的商品来做的原因。这就是流量款最大的一个前置痛点。
主推型的爆款是整个选品的核心,如果流量款是人有我优,那主推爆款应该是一个更加差异化的竞争产品,做到人无我有。在主要的运营精力都集中在流量款和主推爆款的情况下,通过补充款来承接用户消费频次更低的周边性需求,可以进一步放大用户的单位经济效能。

酒类和美妆算是产品里,比较容易产生价格认知的高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自用7折,销售可以赚30%的销售佣金,这个基本就击穿了用户价格感知,也是我们准备打造的平台最大的差异。价格有感知,消费频次高,人人都需要,是爆的主要原因。很多电商只注重模式,不注重供应链的差异性。如果是个人做卖手,关键的是决定卖什么?不能贪多!
人的终极运营目标是信任感;货的部分,是商品从推荐到成交的节奏感;场的部分,是用户自发的社群信息交互。
核心方法是通过朋友圈的人设打造,来建立用户对品牌的初步印象,保证朋友圈的曝光和活跃,引导用户多与个人号做互动,来打造熟悉感和信任度。
我最近卧底的一个京东优惠购物群,每天晚上都会玩单日消费补贴的游戏,但谁也不是傻子。其实如果人数控制在15个人左右的群,或许会有效果吧。

第一,微信场景下,引导用户进入活动场景很重要。通过进入场景后的业务闭环,来完成转化漏斗;
第二,在碎片化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很短的时间里,把单个卖点打透,能让用户记住的,才是有效的信息;
第三,日常反复复盘高于正常运营效率的活动。私域的最大好处是试错成本低,可以把效率更高的场景按照不同的漏斗模型反复调整和拆解。这也是我们开篇讲的,企业内功打造的很好的实验场;
这些套路看多了也烦,也是我最不想说的,总之有这么几个原则
-
引导用户说,远胜于官方说。私域的核心是社交和信任,用户天然会更相信用户,活跃用户的讨论,才是这里最值得被放大的环节。
-
在传统的交易模型里,用户和企业的核心决策者是非常远的,私域恰恰把用户真实地放到了你面前。集中关注用户的真实反馈和痛点,并以终为始地来对整个企业内部环节做调整。对有研发能力的供应链企业来说,会是非常强的信息注入。
最后,对中小微商家而言,逃离公域目前看来其实是个伪命题。微信社群,原本也是微信自己的公域流量。通过小程序监测追踪代码,掌握用户行为数据,前提也得入驻微信以及支付宝才行。直播带货,那也是平台推荐流量与网红自身的私域流量相结合才能发挥好的效果。现在直播带货搞得最火的还是淘宝,“网红+孵化器+供应链”的模式,给人的感觉就是让网红去挖掘自己的私域流量然后卖货,那网红的私域流量从何而来?缺乏淘宝那样稳定可靠的公域流量入口,私域流量局面可能很难打开。微信的一刀切或者从中抽成的那一天也很快就会到来,过去全靠平台流量吃饭的时代过去,疫情过后更多人应该学会“节流”,公域流量变贵不代表就要放弃它,学会延长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才是未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对企业而言,已经有无数的工具、平台、系统,以及应对的服务,但重要的是工具背后的问题,新的运营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组织的管理方式还能用之前的那套吗?业务的指标需要调整吗?毕竟本质上是交易关系链发生了变化,人(员工)变成了节点,不再是管理员工而是赋能员工。
对于个人而言,耐心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品质。事实上,关于私域流量的各种美好假设,往往只是人们还没有真正踏入这个行业前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而真实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它的空间可以经得起所有人一拥而上的无限透支。
毕竟这个2020年,无论是对于朋友圈卖货求生你我,还是对于想借私域流量逃“疫”的品牌来说,都太难了!
